对话是人类的重要的交流手段,是人的生存方式之一,特别是当对话在相互的反驳中迸发出智慧之火时。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每时每刻都在以各种方式进行对话。学术争鸣也是一种对话,而且须臾不可离开。不同层次上的多元的学术对话是人的自由的确证。如果从柏拉图或孔子的时代算起,人类的学术对话已经是位白发老者了,但在每个时代它都能催生出新的婴孩。

学术对话应该是自由的,平等的。自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阐发自己思想的天赋权利;平等意味着尊重他人的发言权。俯视众生的是神,仰视权威的是奴隶,惟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才是充分人性的。在学术上,我有权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无权剥夺你说出这种观点的自由。应该以生命为代价去捍卫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所想的权利。换言之,敢于并能够做一个自由的思考者的人,就必须尊重他人的自由。

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时时发生,但并非所有的对话都富于启发性。相反,有太多太滥的对话毫无价值。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虚伪是最大的祸魁。特别是在一个具有崇高权威癖的民族中,虚伪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真诚,甚至只有虚伪社会才承认你真诚。因此,每当我提起笔时,常常想象人与神之间的对话。尽管在中世纪,人以被拯救的罪恶之身面对高高在上的救世主,然而,当真正的教徒走进教堂,面对血染的十字架时,上帝的注视会使他们以极为虔诚的态度毫无保留地倾诉内心世界。无论人的灵魂多么邪恶,但真诚的忏悔是纯洁的。在学术上,必须推倒发号施令的“上帝”,但不能没有一双“上帝”的眼睛,因为“上帝”的目光容不得半点虚伪。罪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掩饰罪恶。

我想,每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应置身于类似教堂的气氛中。在写字台的上方,能够时刻感到“上帝”的眼睛在注视着方格子中的每个字,尽管真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同时,真诚也并不能绝对保证真实。真实不仅需要真诚,还需要创造性的智慧。并不是人人能通过真诚达到真实。也并不是一旦真实便万古不移,万古不移是梦、是神话。人的有限决定其理论真实的相对性。任何理论,哪怕是既真诚又真实的伟大学说,也必须经受不断的反驳、批判、否定、超越。牛顿的伟大不能终结真理的发展,爱因斯坦也不能。绝对真理不是智慧的顶峰,而是坟墓。因此,学术对话就是在相互反驳、相互竞争、相互否定之中尝试地提出新问题或接近真理。最好的理论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被无限肯定的理论,而是能引起无限争论、猜测、否定的理论。为他人提供怀疑的起点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常常要为此支付终身。

1987年4月于北京

(茉莉提供)

【刘晓波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