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写过这样的一首狱中诗:

“我怕孤独,但连自己的影子也难得一见;
我怕黑暗,却只能在铁窗后面仰望蓝天;
我只靠梦生活,但梦中却永远只是飘着染血的鞭子;
而我全部的罪名,却只是对自由的渴望。”

他没有敌人,但却被始终把他当作是敌人的国家,最终囚禁至死。

不错,他的所有罪名,就只不过是对自由、民主的渴望而已。

他的太太甚至什么都没有做,但却同样一直被软禁,失去行动的自由。而她的所有罪名,也只不过是,她的丈夫被这个国家当作是敌人。

今天,他摆脱了尘世的枷锁,终于自由了。只可惜,这份自由,竟然在这个国家奢侈得最终要透过死亡,才能够真正获得。

中国人史册上永不能抹去的一笔

他是历来第三位在囚禁中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他也是历来第二位被囚禁至死的得奖人,第一位是奥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把他囚禁的是纳粹——其中一个人类史上最残暴的政权。

把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囚禁至死,我相信,这将是中国人的史册上,永远不能抹去的一笔。

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空櫈,他终究没有机会坐上。但历史上他奠下的一席,却再没有任何人、再没有任何权力、再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从他那里夺走。

75年前,这个党领导下的东江纵队,把一批文化人,从法西斯的铁蹄下救走,让他们免陷黑狱;75年后,同是这个党,它所领导下的国家机器,却反过来把一个没有敌人的文化人,在黑狱中囚禁至死。

一场另类国民教育

或许有人会辩称,两者岂能相比,那批文化人都是爱国知识分子。但其实,他又何尝不爱国,只不过他的爱国方式,不为这个国家所认可而已。

一个星期前,辽宁号才南下宣示军威,企图展示国家的强大,并向我们好好进行一场国民教育。只可惜,一个星期后,同是辽宁,一个没有敌人,由始至终主张以和平、非暴力方法来争取合理诉求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却在这里被囚禁至死,暴露了这个国家心底深处的怯弱,为我们进行了另一场另类国民教育。

今天这个国家,觉得自己已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但当全球媒体以头条来报道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之离开,这个国家的人民,却对这个人几乎是一无所知。

当“入世”(世界贸易组织)、经济腾飞、主办奥运、上太空、兴建航母等“中国梦”,已经一一实现,中国人或会觉得,自己已经找到那个当年阿基米德所追寻,足以举起整个地球的支点。

但我却想说,一个怯弱得无法容下一个没有敌人的读书人之民族,纵然有几财雄势大、纵然有几船坚炮利,也不会有足够的力量,去巍然耸立于天地之间。

(本来跟《明报》和读者说好,会休息两个月,好让脑袋清空一下。但树欲静时风不息,消息传来,整个晚上辗转反侧、难以自已,结果还是半夜起牀,写下了这一篇,也请《明报》和读者体谅和包涵。)

作者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

【明报】2017.07.15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