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外媒说,中国官方媒体从星期天(10月17日)开始面向中国读者,在国内媒体上发起“反刘晓波运动”,批判诺贝尔委员会本年度的和平奖授奖行为,并且辩护政府捍卫人权的努力,要求诺贝尔委员会道歉。
*新华社质问诺委会*
中国官方新闻通讯社新华社10月17日用中文抨击诺贝尔委员会奖授“中国罪犯刘晓波”是对中国人权进步的“视而不见”。
新华社在社论中说,共产党“为促进和捍卫人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社论还质问,“刘的行为对中国13亿人民的人权进步有什么贡献?”
中国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也在同一天的中文社论中说,今年的和平奖偏离了诺贝尔奖的理念。
*《环球时报》索道歉*
《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作为中国境内唯一持续数日“谈诺、批诺”的媒体,要求诺贝尔委员会向中国“做一次史无前例的道歉”,指责诺贝尔委员会挑动了北京与西方之间“意识形态的严重冲突”。
文章说,诺贝尔委员会“试图在中国的脸上刻上一个‘罪十字’”;通过刺激中国的反弹,加强对西方社会的影响,“但他们这次选错了时间和对象”。
*观察人士捕疏漏*
香港《南华早报》说,此前,中国政府的“反刘运动”基本限于英文媒体,针对外国读者;国内中文媒体大多用短文形式引用外交部声明,此外基本处于“失声”状态;现在国内中文媒体已经启动,开始面向中国读者发起“反刘运动”和反改革潮流。
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人鲍朴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虽然中方媒体在刘晓波获奖问题上遣词强硬,对诺贝尔委员会进行抨击,但是中国政府实际上正在对事件进行“淡化”处理。
鲍朴说:“现在我们目睹的是中国政府相关部门按照以往的说法、做法自己作出的反应;我不认为中国政府针对这次诺贝尔奖通过整体性的布置来反击改革派,而是宣传部门和外交部门在各司其职,从事日常工作;如果政府开动整个宣传机器全面反击,恐怕文章的数量不止于此。”
鲍朴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10月14日发表的言论——颁发诺贝尔和平奖给刘晓波是鼓励中国境内犯罪——不似深思熟虑的辞令,反而更像脱口而出的疏漏。
*民间力量推动政治变革*
鲍朴指出,诺贝尔委员会颁奖刘晓波是国际社会向中国政府发出的正式信号,呼吁中国政府改变其落伍的统治形态;中国社会在发展经济数十年的同时在政治上裹足不前,长期背离普世价值;中国对潮流的背弃已经达到反差强烈的地步;刘晓波获奖事件是否将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分水岭,有赖于中国民众的力量。
山东的异议人士车宏年对美国之音表示,这次刘晓波事件在中国制造了微妙的局面——民间的大声欢呼和官方的避免声张,不过,民间实力目前还不足以推动全面改革的短期实现。
车宏年说:“尽管中国共产党内权力斗争正在向改革派方向转化,而且温家宝鼓舞了民间异议人士,鼓舞了改革派,也拉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内人权状况的叫板,但是,中国的改革还无法在三、五年之内看到结果,因为民间还没有形成要求马上兑现改革承诺的实力,还不够强大。”
位于瑞典的诺贝尔奖委员会10月8日宣布将本年度和平奖授予54岁的刘晓波。刘晓波去年12月被中国政府以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刑11年。这一判决被广泛认为是政府对他书写呼吁政治改革和改善人权的《零八宪章》的报复行为。
(记者雨舟)
【美国之音】2010.10.18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