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eg)
2010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同一天,香港新世纪出版社正式推出“刘晓波文集”,该文集包括刘晓波近年的政论、时评文章、零八宪章等文献,以及刘晓波写给妻子的14首诗。出版人鲍朴表示,这本书中体现的思想在中国走向未来民主化的过程中将会越来越发挥作用 。(吴亦桐提供)
刘晓波罹患肝癌晚期的消息传遍世界,在信息饱和加速公众遗忘的时代,刘晓波的名字再次成为公众焦点,上一次是他在201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笔者曾有幸参加2010年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那一刻我觉得整个世界都理解了这位中国知识分子所倡导的价值以及他在中国的践行努力。
事实上在中国知道刘晓波名字的人,并没有我想像中那么乐观。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刘晓波参与89民运的历史、他撰写的零八宪章,将他直接定格性为国家敌人,在中国,国家敌人的名字和个人资料,公众是不能记在心中的。
好在有文字,好在有书! 让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一个人以及这个人所处的时代。笔者向读者推荐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在2010年诺奖和平奖颁奖当天推出的刘晓波文集,这本由刘霞,胡平,廖天琪主编的书,收集了刘晓波近年的时政评论文章、零八宪章文献、和十四首诗歌,或痛心激越、或理性冷静、或热烈温暖的文字中,是他本人或他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画像。
八九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极权力量选择了隐忍或逃遁,中国作家余世存曾说那些有足够力量的读书人,已成为黑暗力量的同夥。庆幸的是,读刘晓波的作品后你会明白,可以称得上有足够力量的读书人的刘晓波,在逼仄的政治环境下,和其他不数不多的同道,挽救了「知识分子」的集体声誉,他拒绝扮演犬儒和路人的角色,他从未绝不屈从于现有的体制,也从未成为权力的辩护者,尽管他说的我没有敌人曾引发巨大的歧义。

《刘晓波文集》配图照片:刘晓波(站立演讲者)在北京三味书屋与很多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交流。画面中有被称为民间思想家的王康(刘晓波身边的大胡子);作家吴思(画面右一)、社会学者周孝正(吴思右侧)(吴亦桐提供/拍摄时间不详)
据本书的编者之一廖天琪向本台介绍,2010年出版的刘晓波文集是在2005年刘晓波的未来的自由中国在民间一书上重新选编而成,前者的政论文章沉重有力,包括对中国政治走向及变化、民间力量的觉醒、社会和经济矛盾的观察和判断,后者又在政论文章基础上加入了更轻松和人性化的内容,比如与王朔的对话、他写给刘霞的诗歌等,前者像他与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的对话,后者则变成他与每位公众的对话。
廖天琪:可以看得出来晓波的眼光和远见,和他这种分析的能力,对于中国社会整体的变化他有一种解说,有一种诠释,为什么会有改革?改革从哪里来?它是来自于民间,这是非常重要的观点,整个的力量是酝酿在民间的。就像星星之火一样不断累积,然后爆发。晓波是最祈求中国有大的改变、走向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社会。他的方法是温和的、理性的。
在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仪式上,评委会主席亚格兰在颁奖辞中引述了刘晓波对非暴力主张的陈述非暴力反抗的伟大之处在于,当人类必须面对被强加的暴政及其苦难时,居然是受害者用爱面对恨,以宽容面对偏见,以谦卑面对傲慢,以尊严面对羞辱,以理性面对狂暴 ,这也是刘晓波文集中最清晰的主线。

《刘晓波文集》配图照片:刘晓波(右一)、中国自由派学者张显杨(中)和中国知名异议人士、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会面,刘晓波是《零八宪章》的发起人,鲍彤和张显扬为首批联署人。鲍彤也为《刘晓波文集》撰写了序言《人权为目标,和平为道路》。(吴亦桐提供/拍摄时间不详)
香港新世纪出版社负责人鲍朴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刘晓波文集中的非暴力思想非常清晰,在权力颟顸和民间社会暴戾丛生的背景下,不仅有著当下的意义,对未来中国审美、道德和秩序的重建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鲍朴: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刘晓波的一些主要思想,比如说坚持非暴力、和平理性、没有敌人等等,这些思想尽管到目前为止对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在他的生命中,这些追求是一致的,几十年都是一样的,在将来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大。
透过刘晓波的文集,确知他是明白自己的角色和使命的人,苏格拉底所说的一句话我去赴死,你们来活,究竟谁幸福,唯有神知道,或许可以总结这位书斋里的革命者命运。笔者在刘晓波文集中一首名为承担的诗也找到答案:
不要为我的伤口写诗,
如果你有足够的残忍,
就撒上一把棱角锋利的盐,
让我在清醒的灼痛中,
把未完成的牺牲完成。
……
这么深的疼痛,
只为感动远方。
无法预知刘晓波生命的长度,权力者极有可能将监禁延续到他生命,他无法达成要死也要死要西方的愿望,自由在此间显示出重大的意义,请让我们不再只关注他做为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光环,而是知道有一位知识分子曾为我们的自由抗争过,从而让他在书中凝聚的思想的光影比生命更绵长。
【自由亚洲电台】2017.06.30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