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波:行出中国和平健康转型的希望

中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异议作家刘晓波先生入狱已经7年了,按照刑期,他还得在狱中煎熬4年多。且这已是刘晓波先生第四次入狱。在这漫长的牢狱生活中,刘晓波先生拒绝了中国当局要他出国的逼迫与诱惑,坚持与中国的苦难同在。刘晓波先生的坚守,犹如暗夜的明灯,照亮着中国求索民主宪政的行程。

刘晓波走到今天,就如他自己的陈述,是1989年春夏那场爱国民主运动改变了他的命运。那之前他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并从学士到博士一帆风顺。毕业后刘晓波留教北京师范大学,因其才华杰出,接连发表引起轰动的文章而很快成为倍受大学生欢迎的公共知识分子,得到全国很多高校邀请前去讲座,还应欧美国家之邀前去作访问学者。然而,因为参加八九支持学生民主诉求的爱国运动而被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投入监狱,从此失去了讲台与在国内发表文章的阵地,进而走上了持不同政见者之路。

刘晓波先生坚守“无论做人还是为文,都要活得诚实、负责、有尊严”的人生准则,在八九之后国内被剥夺话语权的情况下,仍坚持通过港台与国外媒体发表对时局的各种忧思与灼见,因此反复受到当局的打压。1995年他因参与起草《汲取血的教训推进民主与法治进程——“六四”六周年呼吁书》 而被监视居住半年(1995年5月-1996年1月);1996年8月,因提出《对当前我国若干重大国是的意见》(简称《双十宣言》)而被劳教三年;2008年因参与发起并起草《零八宪章》被捕,后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刑11年。

刘晓波先生虽然多次入狱,但他始终坚持1989年《六.二 绝食宣言》中“开始逐渐废弃和消除敌人意识和仇恨心理,彻底放弃‘阶级斗争’式的政治文化”,“以一种民主式的宽容精神和协作意识来开始中国的民主建设”的信念,并在2009年审判时发表《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中直陈:“仇恨会腐蝕一个人的智慧和良知,敌人意识将毒化一个民族的精神,煽动起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毀掉一个社会的宽容和人性,阻碍一个国家走向自由民主的进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超越个人的遭遇来看待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以最大的善意对待政权的敌意,以爱化解恨。”

本乎这种“没有敌人”的精神,刘晓波多年来立足民间,认定中国社会转型“希望在民间”,即中国社会转型的动力来自民间,转型的健康保障在民间的公民社会成长,转型的成果也会体现于民间普通公民权利落实上,从而他有意识地广泛参与推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多年中,刘晓波不仅发表了大量评议时政,呼唤公民社会的文章,还与同仁搭建言论平台,注册成立“民主中国”网刊,并亲任主编,且创建了国际独立中文笔会,还担任了两届会长,同时关注支持“天安门母亲”等群体及其活动,与各种民间团体建立广泛联系。刘晓波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没有敌人”的信念,努力促进中国公民社会成长,到处播撒中国社会转型希望,积蓄着中国社会转型动能。

刘晓波先生知行合一,坚持自己言说的就是自己信奉的,自己信奉的就是自己践行的原则。虽几度身陷囹圄,仍以最大的善意来消解政权的敌意,来医治社会的仇隙,抚平社会的裂痕。他的坚守为中国和平转型提供着信心与希望。在中国时下各种社会矛盾集中暴发,社会变局日趋加剧,各种思潮并起,以极权反极权,以暴易暴,同态复仇言论甚嚣尘上之际,刘晓波先生“没有敌人”,将世界极权国家转型中民间坚守的“和平、理性、非暴力”原则中国化,照亮着中国走出历史治乱循环迎接民主宪政曙光的路径。

中国要想达成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平稳健康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型,值得深入研究刘晓波先生“没有敌人”与立足民间的精神,消解敌对意识,加强民间建设,凝聚社会各种健康力量,切实践行《零八宪章》结尾所言“我们希望所有具有同样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国公民,不分朝野,不论身份,求同存异,积极参与到公民运动中来,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以期早日建成一个自由、民主、宪政的国家,实现国人百余年来锲而不舍的追求与梦想。”

最后,让我们对刘晓波先生及其夫人刘霞女士几十年来为中国走向现代文明所付出的努力与作出的牺牲致以崇高敬意!

《民主中国》作者群

2015年9月10日

【民主中国】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