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7月13日)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零八宪章》主要起草人之一刘晓波逝世五周年忌日。维权律师余文生当日发文悼念称,刘晓波是引导中国走向民主并为此献出一生、献出生命的人,今天我遥望大海的方向三鞠躬,以祭他的英灵。

刘晓波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他反抗不公、批判时政,为后世留下难得的信仰精神。但是,人权捍卫者们近年来遭到当局各种无下限式打压,许多人在心底保持着一个疑问:刘晓波生前倡导的公民社会是否还在前进着。

刘晓波:从骄傲到谦逊

“我们不该把他的人生写成一部圣徒传,他的英雄主义在于他能在回顾人生时,为过去的错误懊悔,纠正它们,克服它们,之后才成为一位‘民主铁人’”,知名中国事务学者林培瑞曾这样描述刘晓波。

刘晓波是许多民主人士心中的灯塔,他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黑马”,在威权的枪口下站出来反抗一切不公,抨击时政、关注民间维权、呼吁为六四平反、要求中国当局进行民主宪政改革。这匹黑马是不完美的,他在横冲直撞之下也曾挣扎迷茫。林培瑞曾说,早年那个刘晓波,那个内心充满挣扎,带着人性瑕疵的刘晓波更真实。

刘晓波的父亲是共产党员,41年参加革命,后来成为东北师范大学的一名语言学家。借着父亲的东风,刘晓波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享有特权的红色大院,在许多中共的洗脑故事里,这样的一个孩子应该脱颖而出,成为一位“爱国人才”。偏偏刘晓波天生“反骨”,民主意识让他在孩童时期便显得“叛逆”、“桀骜”。

少年时期,刘晓波反抗一切禁锢,包括学校和老师;青年时期,刘晓波批评过所有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包括和共产党关系密切的作家,“中国数字时代”网站创办人兼主编萧强曾说他是“自大狂”;中年时期,刘晓波开始反思和道歉,他承认自己年少时需要靠批判出名,并为此写了忏悔录,萧强再次评价他,经历了种种这些之后变得谦卑,变得开始思考超然价值,刘晓波是唯一一个。

被遗忘的诺贝尔奖

刘晓波一步一步从文学评论发展到思想文化批判层面,成为非理性主义、反传统思潮的代言人。2008年,他发起并参与起草《零八宪章》,提出6点理念与19点主张,阐述自由、人权、民主、宪政等概念,主张修改宪法、实行分权制衡,实现立法民主,司法独立,主张结社、集会、言论、宗教自由。

与此同时,刘晓波也成为了中共的“眼中钉”,并遭到多次刑罚。然而打压永远无法磨灭一颗、万颗民主之心,监狱关押了刘晓波,狱外则有千万个刘晓波坚持追求自由,也有千万个组织愿意为刘晓波们发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个“被遗忘”的诺贝尔奖。

2010年10月,刘晓波因其多年来“推动中国民主化的努力”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狱中的他未能出席在奥斯陆举行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中国当局也不准他的亲属代为领奖。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在颁奖台上以空椅代表遭监禁的刘晓波,等候刘晓波领取时,全场嘉宾,包括挪威国王和王后,起立鼓掌达一分钟之久。

捍卫人权至死不休

长久的黑暗缝隙里夹杂着光,刘晓波在自由的道路上缓慢的挪动着,他一生坚持倡导平等、人权,却在度过了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刻后离开人世,独留“公民社会不死、追求人权至死不休”的誓言,激励着每一位民主人士的心。

刘晓波在被捕前曾对电台说,在中国这样的“独裁社会”,无论一个人经商,做记者,还是当老师,都要付出包括“说假话”在内的很多代价,而他本人要付出的就是“说真话”的代价。被捕后,刘晓波拒绝认罪,有维权人士指出,他知道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责任,“他显然已经下定决心,宁把牢底坐穿也绝不认输”。

刘晓波2017年去世后,港人集资铸造一座刘晓波坐在椅子上的铜像供世人悼念。铜像原本被安置在香港的铜锣湾时代广场前的空地,但香港局势动荡,该铜像被当局要求移除。华人民主书院协会理事长曾建元透露,刘晓波铜像将在台湾重现,“希望让更多台湾人认识,在中国社会仍能产生这样的思想家、人权工作者,他们也希望台湾人民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进一步鼓励、关怀中国人权的发展”。

公民社会顽强生长

生前因见不得威权霸政而被关押,去世后仍因此遭中共驱赶,但捍卫人权、保卫民主人士的尊严和理想是每一位人权捍卫者的义务,刘晓波的雕像留在了台湾,刘晓波的意志留给了世人。分析人士评价称,这也成功的向中共传递了一个重要的讯息,越镇压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同时越会得到更多的反抗。

八九学运领袖之一王丹近日发表了题为《不要遗忘刘晓波》的评论文章,他在文内写道,刘晓波代表的是过去三十年间,公民社会在国家暴力的夹缝中顽强生长的那股力量。他表示,尽管这些年中共对公民社会展开了“碾压式”打击,许多人对于民间的反抗力量失去了希望,但刘晓波的奋斗历程告诉人们,即便在“六四”事件后最黑暗的时期,在中国,反抗的火苗从来没有熄灭过。

有媒体报道,当局对公民社会的打压已经波及到了“维权二代”,北京维权律师谢燕益的女儿上小学被拒收,山东维权人士李玉被迫与孩子分隔多年。报道指,许多像刘晓波一样的中国公民们还在挣扎和奋斗着,观察者则直言,或许当局以为剥夺权利是一个重要的、好用的武器,殊不知,压迫就意味着反抗的出现,而反抗必将带来新生。

【博讯】2022.07.13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