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是中国著名异见人士、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逝世八周年的祭日。这一天,由德国著名人权牧师罗兰德-库纳和欧洲之声社长、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廖天琪女士主导发起的“为信仰与理想奋斗一生”研讨会在巴黎举行。会议采用现场与网络视频结合的形式,聚集了来自全球的中国民运领导人、天安门学运领袖、关注中国民主运动的著名汉学家、学者以及各方的民主志士。 过去八年间,中国的人权局势依旧,国际环境却在恶化。刘晓波等人在“零八宪章”中提出的自由、民主、宪政的理念以及人权保障的主张似乎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纪念刘晓波活动的意义更为重大。本次活动的主办人之一-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副主席、欧洲之声社长廖天琪女士接受了本台采访。
法广:您一直活跃在捍卫中国民运的前列,不断为中国的民主化发出呐喊。今次又组织、发起刘晓波逝世八周年的纪念活动。首先请您谈谈坚持中国民主化运动的理念。
廖天琪:我是在台湾成长受教育的。我认为不论台湾还是中国大陆的教育里都注入比较重的民族观念,华夏文化、儒家思想都深植于青少年脑海之中。在学习近代史时,满清末年的腐败孱弱,列强的压境欺凌,维新失败,革命成功,但是进入二十世纪的中国虽摆脱了帝制,却又陷入军阀混战,日本侵华虽以中国胜利告终,随后的国共内战,造成国家分裂,台湾和中国成为对峙局面,这一切都让中国人感到屈辱和心疼。台湾的文史教育全是以中国为主轴,因此在认同感上,特别是我这样的外省人,从来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只是近一二十年,我那冬眠中的台湾意识才觉醒,特别当中共专制独裁的面貌日益凸显时,我才惊觉到民主台湾的可贵可爱。
1989年天安门运动对我的冲击是巨大的。那场运动中,北京人所表现的勇敢、正义和善良是那么动人,随之而来的大屠杀就更是人神共愤、天理不容了。我七十年代就来到德国,深受西方自由民主理念的影响,完全无法接受国家权力碾压公民权利,政府公然对人民施暴的行径。我对自己起誓,这个残暴的中共政权一天不倒,我就一天跟它过不去。六四以后,我就投身海外的民主运动,以后就以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制度的受难者,并在可能的范围从事民运工作。我坚信民主宪政体制是中国最优的选择。
法广:“零八宪章”提出的种种主张似乎已随着刘晓波的逝世而被淡忘。您对此作何感想?
廖天琪:《零八宪章》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它在多事之秋的2008年由中国以刘晓波为首的知识分子提出,这是对中共当局敲警钟,发出警告,中国再不进行政改,推行宪政,破除贪腐,改善民生,那麽国家将会向衰落的方向狂奔。想想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出多少政治、社会的怪现状,北京奥运也在这一年举行,当局以「大而美」的法西斯美学来震撼世界,其实它恰好表现出内部的脆弱和内耗、内卷的心态。《宪章》彰显的基本理念:自由、人权、平等、共和、民主、宪政虽然至今仍然没有一条在中国实现,但是其中那19条基本主张十分温和理性,极富建设性和可行性,这些改良意见能逐渐把中国的政治、社会推向法治、人道以及财富均等,民生富足。我估计这个文件,中共高层也仔细读过,他们其实是受益和受教了。如今即便在政改、司法、选举、集会言论和宗教自由方面,由于习近平大权独揽,不肯放权,因而控制更加严酷,但是在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方面,近些年来,也确实有所改进。当然不能说就是受到《零八宪章》的影响,但是刘晓波整个事件对于当局应当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刘晓波的文字在大陆是禁品,普通人很难读到,但教育水准高的人,肯定会翻牆,不难接触到他的作品。《零八宪章》对于生活在国外民主国家的人来说,没有醍醐灌顶的新意,但是对生活在一党专政中国的人们来说,就句句都是真言金句。由于这些主张是不能颠覆的真理,它永远不会过时,没有必要把它挂在嘴边耳提面命,它只需成为悬在掌权者头上那柄达摩肩就行了。
法广:刘晓波等人在“零八宪章“中提出的”公民权利、公民精神、公民运动”等主张如今在中国处于怎样的局面?面对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和提升,“公民意识”是否还能吸引中国民众的兴趣?
廖天琪:《零八宪章》里提倡「公民教育」、财产保护、人权保护和社会保障,这些和他的人道主义观念结合,是现代社会对于「公民意识」的定义,也是普世价值所彰显的理念。其实当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民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也容易接受,法治观念也随着提升,政府不再能够拿起大帽子来压人,或简单地用警力来压制民意。就像新冠期间,政府的清零政策收到反效果,乌鲁木齐大火烧死许多被当局封闭在家中的百姓,引发了白纸运动,全国各地的人民起来反抗,最勇敢的是四通桥上那位悬挂抗议横幅的彭立发,这些不是吃不饱饭的饥民,而是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和市民,他们不是为自己的利益争抗,而是为社会正义发声。这可以证明物质生活的提升并不能麻痹人们的良知和「公民意识」。中文里那句话「衣食足而知荣辱」就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法广: 今年纪念活动的主题是“为信仰与理想奋斗一生”。与会的各方人士作出了怎样的表述?
廖天琪:今年在巴黎举行的纪念活动,除了刘晓波之外,我们还提出另外一位了不起的人权民主斗士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刘晓波曾说:「一个殉难者的出现,就会彻底改变一个民族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甘地如是,哈维尔如是,那么他自己和潘霍华也如是,他俩都是所谓的「道义巨人」。晓波度过自己在七、八十年代的狂狷时期,猛力抨击传统文化的虚伪和犬儒,名动京师,号称「黑马」,但经过六四洗礼和几番入狱,他的感情和精神境界得以沉淀升华,孕育出接地气的品质,关心民生社稷,为平民大众鸣不平之冤。最终以身殉道,为了理想、正义被专制政权关押至死,且挫骨扬灰。
潘霍华也在青年时代就优秀出众,21岁取得博士学位,25岁完成教授论文。从此开始他作为基督徒的传道授业解惑生涯。1933年纳粹崛起,他立即警觉到法西斯对灭绝犹太一族的残酷理念和暴行。1944他参与暗杀希特勒的计划曝光被捕下狱,一年后1945年4月,战争结束前一个月他被送上绞架,面对死亡他甘之如饴,从容就义。
如今潘霍华是人们心中的偶像,有纪念碑、纪念馆,晓波却尸骨无存连一个墓碑都没有。这就是我们每年坚持纪念他的原因。在研讨会上,每个发言者都高度评价晓波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大家相信,晓波一生立德、立功、立言, 必然会名留青史。
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会上宣布了,我们一共5位同道决定创建「刘晓波人权奖」,每年于他的忌日颁发这个奖金5千欧元的奖项给对人权工作有贡献的人。这将是一个常设机构,为的是打破中共的封锁、他们企图将晓波的思想、言论禁锢,从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中抹灭,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让晓波精神和志业绵绵不绝,永续下去。
法广:最后请谈谈您如何看待中国民主运动的前景?
廖天琪: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有进步也有倒退。当年希特勒要消灭犹太人,斯大林也杀人如麻,毛泽东活活饿死几千万国人,这些事似乎不会再重复,但是如今全世界各地的战火纷飞,为了领土、意识形态 或利益,各国各族都卷入战争、杀戮,仇恨、暴力充斥某些地区。中国的民主运动在中国境内是难以开展的,中国如今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改革,这样才不致付出太高的代价。海外的民运因此显得格外重要,这种监督、鞭策、甚至抵制杯葛中共暴行的努力是必要的,看来似乎是杯水车薪,有点徒劳,实则却能发挥潜在的作用。这也是为何中共经年不断地在民运中间进行破坏离间的动作,因为他们貌似强大,实则心虚。海外民运最大的问题是传承,应当有青年一代的人来接班,年轻人有活力和能力,并且也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但是他们缺乏切肤之痛,对中共的罪恶认识不足,不如曾经经历了四五、六四这些惨痛运动的人那么有感情上的执着。不过中共内部也有变化,毛泽东时代那种疯狂和愚昧应当是不会重返了。因此我对中国的前途还是抱有一种审慎乐观的态度的。
作者:法广
【法广】2025.07.17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