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巴黎的基督教堂里,墙上左右挂着潘霍华和刘晓波的照片,左边墙上垂着一副晓波逝世前和刘霞在一起的画像,原创为巴丢草的作品。
2025年7月13日,是刘晓波逝世8周年。今年的纪念活动选择在法国巴黎举行,对欧洲之声、民主中国阵线及巴黎朋友来说,非常有意义,是借光,抑或是交相辉映?
巴黎,是法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浪漫的城市风光、以及对全球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其历史意义多元而悠远。巴黎又是“光之城”,在启蒙时代它曾是欧洲的教育和文化中心,也是多元的宗教文化吉祥之地,德国基督教会与法国基督教会之间有着长期合作的历史。
因为这些原因,欧洲之声社长廖天琪和德国人权牧师罗兰德·库讷(Roland Kühne)相商,选址欧洲的“光之城”与传统宗教的吉祥之地巴黎,作为今年纪念刘晓波活动的主会场。
几个月前库讷牧师驾车赴巴黎,与位于巴黎第九区德国新教教堂的芭芭拉·弗兰克牧师(Barbara Franke)协商筹备祭奠仪式,两人一拍即合。这是一座路德宗教堂,现在属于联合教会。在巴黎还有我们的合作者玛丽·侯芷明(Prof. Marie Holzman),她是中国民运的老朋友,几十年如一日关怀与支持中国民主人权。
在巴黎与天国的晓波相会
路德宗教堂的钟声在云霄间回荡,悠远而缥缈,庄严而肃穆,犹似来自于苍穹,来自于天堂,钟声为晓波的英灵敲响,久久的,悠悠的,似乎在云天中召唤着,唿喊着,晓波,你现在何方?你能听到吗?你的在天之灵有无感知?
教堂祭坛后面墙上悬挂着刘晓波和潘霍华画像,管风琴奏响了仿佛来至于天堂的音乐,似乎是尘世与天堂间的对话,委婉而抒情,美妙而悦耳,叩醒了寂静的心灵,触动了思想的游遐:我们来了,晓波,潘霍华,我们与天堂的你们相会,以心灵和感知交流、私语……。
弗兰克牧师和库讷牧师,黑衣袈裟素裹,移步祭坛,唿唤着潘霍华,唿唤着晓波……。对潘霍华和刘晓波来说,他们的毕生事业就是为天下苍生奔走相告、为民请愿,一个是与纳粹独裁的德国抗争,另一个是与一党独裁的中共斗争。
,库纳牧师,弗兰克牧师-720x540.jpg)
教堂里进行追思礼拜,左起:廖天琪(翻译),库纳牧师,弗兰克牧师
刘晓波是著名的中国作家、评论家、人权活动家和持不同政见者。1989年中国爆发学运,彼时在美国访问的刘晓波,毅然选择飞回中国,他说,我必须跟我的学生在一起。刘晓波曾参与起草《零八宪章》,建言中国政府实现民主和法治。他于201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在服刑期间未能亲自领奖。刘晓波因其为中国民主和人权事业的贡献而闻名,他是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
潘霍华是德国信义宗牧师、神学家,认信教会成员之一。潘霍华曾经参加在德国反对纳粹的抵抗运动。他告诫自己:“我不想因为战争而留在这里!”他远赴美国,每天诵读的箴言出自《提摩太后书》:“一定要在冬天之前到达。”就这样,潘霍华在美国只驻留了几个月之后,就决定回到他在德国的学生们身边。回国后,因同伴计划刺杀希特勒失败,潘霍华在1943年3月被捕,并于希特勒自杀前21天被判绞刑处决。
库纳牧师诵读着圣经:人类被召唤在这个无神的世界中分担上帝的苦难,“为他人而存在,教会也为他人而存在。”他述说道:如果一个国家声称关心人民的福祉,而人民却没有言论自由,被剥夺自由,被监禁、折磨,甚至被杀害,那就是谎言!
库纳牧师告诉大家:我们的任务是谴责这种行径,并将其公诸于世。刘晓波唿吁:为正义而战!今天生活在自由多元世界大家庭的人们、兄弟姊妹们,今天坐在这座美好的教堂里,我们虽然各自不同,却是一个共同体。从圣经的角度来说:哪些皈依是必要的,甚至是义务的。
我们每个人都要提这样的问题。教会、宗教和政治在这方面的责任是什么?答案必须明确,——而不仅仅是一种意向性——要面对人、面对众生、面对自然。

追思礼拜结束后,部分与会者同主持礼拜的牧师合影
整个祭奠仪式过程中,有音乐,有悼文,有追忆,有诗歌,有歌声,有祈祷……,主持人将全场参与者的思绪、记忆、情感汇聚成一个共同的声音,飞向苍穹天国,告慰天国的晓波:我们都在你的身边,你永远活在世人的心田里,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巴黎与世界朋友时空对接交流
下午我们租用了巴黎市中心的一个会场,举行了“为信仰与理想奋斗一生——刘晓波逝世8周年研讨会”,会议采用现场与网络视频结合的形式,由欧洲之声社长廖天琪主持。

研讨会上,左起:库纳牧师,廖天琪、玛丽·侯芷明
法国汉学家、作家玛丽·侯芷明首先致欢迎词,她说道:“欢迎大家来这里参加刘晓波纪念活动,我感到很荣幸,但我要说明:组织今天的纪念活动,主要是廖天琪、潘永忠。尤其是上午教堂里的祭奠仪式,带给了我们安静与沈思,民主运动需要热情与行动,也需要思考与理性环境。8年前,刘晓波去世,我们的朋友为失去晓波而痛心与悲泣,特别是两天后,刘霞将刘晓波的骨灰撒向大海,可见中共政府的残忍,消灭刘晓波,不留下他的任何痕迹。在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一张空椅子成为刘晓波灵魂和思想的安息之地,从此空椅子象征着刘晓波,寄托着人们的哀思,在世界各国立起来……,刘晓波依然与大家在一起,纪念刘晓波就是活着的人在传承与延伸……。”

玛丽·侯芷明教授致欢迎词

研讨会上,库纳牧师、廖天琪
接着是廖天琪的演讲报告:道义巨人刘晓波和潘霍华;王丹的演讲报告:勇气+坚持,才有希望;谢志伟大使的致词:齐心协力,力量无比;胡平的演讲报告:没有敌人、非暴力抗争与言论自由;万润南的演讲报告:自由的火种,不灭于风中,等等,这些演讲报告全文都刊载在欧洲之声网页上(https://sinoeurovoices.com/),欢迎进入链接阅读。
建议设立“刘晓波人权奖”
八年以来,欧洲之声、民主中国阵线与库讷牧师每年都举办刘晓波纪念活动,也曾经在伦敦举行过两次。中国民主党英国总部的王冠儒、黄华提出:既然每年都会举办这样的纪念活动,为什么不可以进一步提升与扩大活动的国际影响呢?我们可以设立“刘晓波人权奖”,来推动与扩大中国的宪政民主运动,此奖项是对海内外每年涌现出的中国宪政运动特殊优秀人物的鼓励与褒奖。
从伦敦赶过来的黄华宣读设立“刘晓波人权奖”的公告,其中指出:“发扬刘晓波坚持非暴力、追求自由、捍卫人权的精神;资助与推动有关民主宪政、人权教育、公民社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支持和平、理性、建设性的社会对话与公民行动;促进海内外志同道合者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
刘晓波雕塑也将成为每一次的纪念奖品,这不仅仅是一尊艺术塑像,而是赋予了它为美好世界奋斗志士的精神灵魂。我们要践行刘晓波向我们提出的遗志:为了更美好的世界,你愿意放弃什么?你愿意放弃哪些富足生活带来的舒适?

研讨会会场一角
人们时常说“永生”,什么才是刘晓波的“永生”?晓波的精神、晓波的遗志,由活着的人继续与传承,这就是刘晓波的“永生”!设立“刘晓波人权奖”就是一种传承、一种延续,是中国宪政民主运动的延伸与拓展。
刘晓波精神是中国民运的动力
几乎每年都是由笔者起草刘晓波纪念活动的文告,而我并没有觉得已经把所有的感受、体会、想法、认识等心里话都讲完了,因为刘晓波的灵魂不灭、精神永恒。
巴黎纪念活动大家相聚一堂,有相识相聚相知二、三十年的老朋友,比如民主中国阵线元老蔡崇国、袁玲,中国民主党英国总部顾问黄华、中国民主党全国联合总部(海外)副主席刘伟民、旅法画家高原、法国塞尔吉-巴黎大学张伦教授等,还有一批年轻的全能神教会信徒,这一天大约有近七十位朋友参加了活动,大家本着一颗赤诚之心,为纪念和学习刘晓波精神相聚一堂。
什么是刘晓波精神?
刘晓波一生信奉普世价值,进行和平理性抗争,追求国家宪政民主,追求社会公正公平。他领衔提出的“零八宪章”,倡导建设中国民主宪政制度的目标方向,犹如中国民主精英们的宣言书和英雄乐章。刘晓波一生光明磊落,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是中国民主事业的伟大开拓者,犹如江海中的一盏航标灯。纪念刘晓波,是为了激励和鞭策活着的人,使我们永不忘却、永不停息,共同为建设中国宪政民主而奋斗!

高原的作品: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在狱中,奥斯陆的颁奖大会上放着一张空椅子,上面搁着他的奖状。
刘晓波离开人间已然八周年,但他的精神不死,依然激励着中国民主人士前赴后继、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去努力,去奋斗,积极耕耘,去创建中国宪政民主制度。
向往与追求自由民主变革,不能期待与等待专制统治的醒悟与改革,刘晓波有一本书的名字叫:“未来的自由中国在民间”,这就是与会朋友未来共同的工作与行动方向:走进民间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去,动员更多的百姓参与进来,建设中国的民主事业,必须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
纪念活动向世人提出严峻课题
与会的旅法画家高原有批评性建言,他说道:纪念刘晓波,不能仅仅停留在悲情与回忆中,如此反而造成人们的思维与情感窒息,没有意义。纪念是为了唤醒民众觉醒,为了点燃运动火种,我们要有新思想、新认知、新行动。
法国塞尔吉-巴黎大学张伦教授有一段精彩表述:纪念刘晓波和继续推动《零八宪章》事业,应该考虑到时态与势态的变化。从时态变迁来说,刘晓波去世已经8年,提出《零八宪章》也已17年;从势态来说,眼下全球局势动荡不安,中国与美欧民主阵营激烈对峙与碰撞,时态、事态、势态、世态都发生了深刻变迁,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与答卷,也就是说:我们的行动、策略、方案都需要提升。

法国塞尔吉-巴黎大学张伦教授
笔者在会上响应了高原、张伦的批评与建言:
1、时过境迁,推陈出新。黄华刚才的建言和宣言,其实是继承英烈遗志,在全球拓展与升华;2、代代相袭、薪尽火传。今天的与会者,不少朋友半世人生漂泊海外,在会场里还有一大半20、30岁的年轻人,这就是传承的具体体现;3、坚持团结,力量无比。坚决与香港市民、台湾人民、维吾尔人民、藏人、南蒙古人、法轮功朋友等站在一起,展现力量,维护我们大家庭共享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努力去建立中国宪政与民主制度,这是未来中国的希望与前途。缅怀刘晓波英烈,面对民主与专制的斗争,面对动荡战乱的世界,我们更应该坚持自由人权价值观,保卫民主法制制度。我们年年祭奠刘晓波,告慰民运先烈的在天之灵,激励宪政民主队伍日益壮大,鞭策后来者为复兴中国宪政民主前仆后继,奋勇向前。
结语与期望
会议结束时,与会朋友们互相话别,玛丽、蔡崇国、刘伟民、高原等朋友,先后表达了感谢廖天琪和笔者,他们认为德国朋友在巴黎重燃民运希望之火,鞭策与激励法国的民运工作……。廖天琪认真地告诉大家:我们这是合作项目,不能分你的我的,而是我们的共同项目,要说这一天纪念活动的成功,那是我们团结合作的成果,是我们共同完成的。
会后在玛丽带领下,我们驱车赴巴黎12区太阳剧场草坪,去瞻仰为纪念刘晓波而铸造的巨型铁制空椅子,创作者是旅法艺术家王克平。我们一行在空椅子旁合影留念。
、廖天琪(左三),作者田牧潘永忠(右一)合影-720x500.jpg)
巴黎艺术家王克平制作了一张空椅子,放在郊区太阳剧场的草坪上,与会的德国友人和侯芷明(左一)、廖天琪(左三),作者田牧/潘永忠(右一)合影
库讷牧师说: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让我们保持信心!让我们不要失去希望,不要失去所有人的希望,不要失去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希望!上帝不会让我们跌倒,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跌倒,我们所有人在一起就都不会跌倒!笔者以此为结束语:中国民运也不会跌倒,不会终止,仍将发扬光大、不断前行!
【欧洲之声】2025.07.17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