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出席和平奖颁奖礼的中国大陆代表,我必须做出理性思考。刘晓波获奖给三代民主人士提供交流机会,也是无言承继。年轻一代正以坚实公民行动诠释和平奖精神。

——————————————————————————–

在诺奖和平奖颁奖典礼的全部嘉宾名单中,我的名字在最后一个,代表中国内地人士。此时,中国的风声鹤唳背景中,早前刘霞请杨建利代为公布的名单上的观礼嘉宾如莫之许、王金波、崔卫平等皆被中国当局控制。临行前在SKYPE上和崔卫平告别,她说:“警察马上要把我送到郊区了……”看到这句话时,我更为清醒的知道了这次奥斯陆之行的意义,中国执政党正试图在国人记忆中消除这个历史的点,我恰逢在此,别无选择的去见证。

十二月八日从法兰克福机场起程,及至晚间,冰雪中的奥斯陆,街道上灯火明亮而温暖,辉映着悬挂在街道两旁的诺贝尔和平奖条幅。同样寒冷的辽宁锦江,该是子夜之后了,狱中的刘晓波一定知道这场城中盛事。他来与不来都是唯一的主角。

十二月九日,最值得纪录的事情,是中国驻挪威大使馆门前的抗议活动,每个人手中举着刘晓波微笑着的大幅照片,中国大使馆的大门紧闭,久违的苏晓康、“六四”民运人士封从德、吕京花、香港立法会议员刘慧卿、梁国雄、美国知名的汉学家林培瑞等人皆在队伍中。苏晓康宣读给中国当局的声明,再次谴责中国当局打压异议人士,要求释放刘晓波及中国所有的良心犯。

十二月九日晚间,嘉宾招待会上,已经到达的观礼团成员悉数登台,亦有欧盟人权官员、诺委会代表等与会。老一代民运人士胡平发言后不久,即是“六四”一代集体登台,除还未赶到的柴玲、方政外,张健、吾尔开希、封从德、吕京花、杨建利、傅希秋等人站成一排,他们都已人到中年,八九年时那些带血的青春记忆,使他们必须承担一种使命,当刘晓波知道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说这个奖是献给所有天安门亡灵的,这句话,也告慰了这些故国难回的生者。

十二月十日下午一点,挪威市政厅,音乐响起,《索尔维格之歌》的歌声响起,歌词大意是:春来春去,四季轮转,你会回来。我的眼睛掠过挪威国王和王后,掠过好莱坞影星丹泽尔·华盛顿、安妮·海瑟薇,甚至掠过那把台上的空椅子,我看到胡平、杨建利、吾尔开希等人都在流泪,我亦如是。

无错、无罪

诺委会主席亚格兰掷地有声的告诉世界、告诉中国:刘晓波正是践行了他的公民权利。他的所做所为无错、无罪,因此他必须获得释放!丽芙·乌曼朗诵刘晓波的《我没有敌人》句子:“我在高墙中等,你在心墙中等,你的爱像穿透高墙的阳光。”在最庄严的时刻,“空椅子”引世人震撼,也任世人解读。我却看到了爱情,看到了刘霞的等待。还记得在北京时,一次被崔卫平、郝建邀请看纪录片,在黄亭子地铁站,刚下地铁,就看见寒风中,刘霞单薄的身体裹在一件大衣里,她安静而孤单的站在那里,她就这样等了很多年——他们的真情铺展在从家到监狱的路上,他们的爱情也在诺奖颁奖礼上绽放。

我想此时坐在颁奖现场的一千人,也许并不能完全了解中国人权的现状和背景,不完全了解刘晓波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在专制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可他们一定读得懂刘晓波和刘霞爱的故事。因为,在刘晓波的和平精神和非暴力抗争的理念中,人性中最平凡的部分正是源泉和基础。

十日晚,大赦国际组织了火炬游行,几千人沿着既定的一千米游行线路,火光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灿烂的表情,没有忧伤和困惑,他们高喊着:“自由!刘晓波!”我路遇几位特意从意大利赶来的年轻人,他们说,中国政府为什么不让别人有自由呢,自由就是生命。是的,自由就是生命。在挪威,这个民主指数最高的国家里,你会感受到人们的开放、宽容,这一切却保证了社会的有序和规则。

火把燃到最后,成了点点星光,在皇家饭店前的游行终点,刘晓波大幅的照片打在墙上,他依然笑着,那笑一如他自由的人生,即使在狱中他的心也从不被禁锢。燃到最后的火把最后放入一个铁桶中,一瞬间沖天火焰燃起,是点点火光汇集成的一种力量。在中国,个体的抗争、个体争取自由的努力,终有一天,可以成为点燃专制的沖天火焰。

褪去激动的泪水,奥斯陆观礼嘉宾的旅程已经与一段历史重合,我必须做出理性的思考。此番在奥斯陆,差不多是三代民主人士近年来的一次聚会,方励之、苏晓康、胡平等应该算做前辈,“六四”一代吾尔开希、封从德等人可以算做中年一代,而我代表的可能是中国年轻的行动者。几代人的背景——中国专制并无多大的改变,我们的民主行动路径是否有所改变呢?这是我此次向与会嘉宾提出的最多的问题,也是我此行最多的思考。刘晓波获奖让沉寂多年的海外民运人士再次走入公众视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海外民运人士的凝聚。无论是国内国外,民主人士之间即使目标相同,但也呈现碎片化状态,缺少紧密合作。去国多年,他们似乎对中国最真实的社会状况也缺乏感同身受的了解。国内“草泥马”行动,围观、饭醉等公民运动呈现更生动的力量。在此,在三代之间,此次盛会提供了交流的机会,甚至是一种无言的承继。海外前辈民主人士在前方拓出一个方向,中年一代曾践行过,而今天的年轻一代,坚实的踩在中国土地上,一个又一个公民行动,将是对诺贝尔和平奖最好的诠释。而这一代年轻人除秉持民主精神外,还应学会如诺奖颁奖仪式、火炬节等活动要以审美的方式来进行。盛会期间,有机会与香港壹传媒主席黎智英交流,他认为刘获奖最大意义是恢复人们的道德、审美和价值。我非常认同。恢复道德、审美、价值,刘晓波所说“未来自由的中国”会来得更早。■

(苏雨桐是中国大陆“八十后”维权人士,现流亡德国)

【亚洲周刊】2010.12.17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