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所有人都有自私的权利,必须有一个道义巨人无私地牺牲….历史没有必然,一个殉难者的出现就会彻底改变一个民族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甘地是偶然,哈维尔是偶然,两千年前那个生于马槽的农家孩子更是偶然。”这是刘晓波2000年一月写给廖亦武信中的句子,在这里我想要添上迪特里希·潘霍华的名字。

刘晓波用他清澈的语言,缜密的思维和真实的情感化解了毛泽东时代夸张虚伪的谎言和戾气。他唿吁知识人“用真话颠覆谎言制度”。

同样地,迪特里希·潘霍华用他的哲学和神学思想和语言激励了三十年代的德国青年,他更以无比的道义力量和基督徒的信心参与抗暴法西斯的运动,最终死于纳粹的绞架。

道义巨人刘晓波(右)和潘霍华

这两位道义巨人曾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地域土壤,他们的成长过程、心历路程也大异其趣,但是他们对真理和正义坚定的信念,赋予他们超于常人的勇气,如同大卫面对歌利亚,以个人的血肉之躯面对国家机器的碾压,肉身虽灭,但其精神却永存。

晓波成长于一个谎言瀰漫、暴力仇恨充斥社会的中国,青年时代的他已经洞察了共产社会的弊端和传统文化里的犬儒,80年代中期他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以尖锐的笔触、狂放的姿态对传统文化进行无情的批判,震撼了华夏文坛和文化界。晓波后来说:“为自己七十年代的浅薄和八十年代的狂傲而深感羞愧”。经过八九天安门屠杀的洗礼后,他3度进出于看守和劳教所,他的思想逐渐沉淀累积渐趋成熟。进入21世纪以后,他更以行动配合他的思想和写作,参加了各种签名唿吁运动,他的文字也更贴近社会底层,如关于“黑窰童奴”、“杨佳杀人”、“邓玉娇杀淫官”等,反映他对普通人生活困境的关怀同情,并进行深层的问题症结的分析调查。对于专制政权,晓波从不吝于批评和揭露,这导致他第四度入狱,被判刑11年。在他的判决书上,这位“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作者的文章如“多面的中共独裁”、“独裁崛起对世界民主的负面效应”、“中共的独裁爱国主义”等被当作他的罪证。这样一位独立的知识分子自然不容于专制政权。

潘霍华亦成名于青年时代,他17岁中学毕业,21岁拿到博士学位,25岁完成教授论文,从此开始他作为基督徒的传道授业解惑生涯。当纳粹于1933崛起之时,他很快警觉到法西斯对灭绝犹太一族的极端残酷理念和暴行,很快投身于教会中的抵制运动,创建认信教会(Bekennende Kirche/ Confessing Church ),即便在政权的高压下亦不妥协。潘霍华著作很多,其中他的神学理论表现在《基督论》(Christologie)和《伦理学》(Ethik)中,提出了“基督是为他人而死”,以及教会也拥有“自由的权利”这些理念。他参与暗杀希特勒的计画曝光被捕而下狱,一年之后,就在战争结束之前的1945年4月他和几位宗教的同仁一同被送上绞架,面对死亡,他甘之如饴,从容赴义。

如今世界各地,特别在德国,很多地方都有潘霍华的纪念碑和文史馆,人们永远记得在历史的至暗时刻,有那么一些勇敢的人,为了正义,为了人性尊严,无怨无悔地献出生命。

晓波死后被当局烧成灰投入大海,在中国没有他的墓碑,没有纪念他的史料馆,但是他的诗歌、文章书籍翻译成多种外文,流传在世界各地,我们每年都在7月13日这天举行纪念活动,当有一天中国成为一个自由的国家时,这一天将会被定为国家的纪念日,因为晓波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的伦理和精神和一个“士人”的浩然正气,它会永存于世。

【欧洲之声】2025.07.15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