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纪念文集的出版,是未曾料到的痛心的结果。2017 年初,《民主中国》网刊主编蔡楚先生嘱我代为撰写计划书,向一个基金会申请资助,以在10 月份召开一个国际性会议,即“全球声援刘晓波研讨会”。

在做计划、提申请时,以对当下中国专制政府的了解,我们没有期待过晓波会提前出狱。但是,我们更没有想到,晓波已经不可能等到10 月份召开这个专门为他呼吁的会议。在晓波病危的消息传出后,我们曾想修改计划、将会议提前到8 月上旬,虽然匆忙,也要为他发出声音。可是,晓波也没能等到8 月份。

晓波的去世使得声援会议不再有意义。蔡楚先生、胡平先生以及我经商量后,试探性地向基金会提出将原来同意用于支持会议的资金,转用于出版《刘晓波纪念文集》。这实际上是与原来的计划不同的一个申请,正如所料,基金会没有同意。

然而,晓波的去世是当代中国反对运动的重大事件,除了种种悼念活动,还应该有持久的文字记载。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决定继续推进编辑、出版纪念文集的计划,由《民主中国》和中国民主转型研究所另想办法共同承担费用。

感谢为这个文集撰稿的所有作者。汇集在这里的数十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追忆或评述了晓波的生平、事迹、思想和精神。我还没有专门为晓波写点什么,这在我本人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在此我想利用非常有限的篇幅,提到我与晓波接触的两个场景。

第一次见到晓波是1987年。当时,晓波作为“文坛黑马”横空出世,我是北大法律系的学生。晓波应邀到北大在三角地附近一个经常放电影的大厅演讲。整个大厅包括通道、大门挤满了人,我当时就在台下那羣被晓波激情飞扬的演讲所深深感染的莘莘学子之中。现在我还记得他演讲中的一句话:“为了自由,哪怕迈出这个大门后就死,也值了!”

最后一次与晓波接触,是在2008 年12 月。那时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晓波频繁联繋我,希望我能参加独立中文笔会某些方面的工作。但是,基于种种考虑,我非常犹豫。12 月7 日,晓波再次通过SKYPE联繋我。第二天他就因为〈零八宪章〉被捕了。消息传来后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如果我知道,那或许是他入狱前的一个安排、托付,我必定会抛开所有顾虑接受的。晓波的一生凝聚了这个时代的忧伤与豪情、苦难与盼望。他没有看到专制主义在中国的崩溃,但是,他的精神已经战胜了专制主义。他已然进入历史,将受到后世永远的景仰。

王天成 中国民主转型研究所

【民主中国】2017.12.02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