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墨淋漓 一腔孤愤
血色的夕阳吞噬著自由的灵魂。
看到刘晓波被海葬的照片,我心理压抑得话也说不出,文章也写不出,只有翻阅艺术书籍以求获得一点心理的平衡。这时我脑海里跳出一幅可以用作悼念刘晓波的书法作品,即唐朝颜真卿的《祭侄稿》。
华夏艺术中首推书法艺术,书法不仅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趋向,更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特征。两千年来留下了无数书法珍品,仅在行书领域,被后人推为“天下三大行书”的依次是:晋朝王羲之的《兰亭序》,唐朝颜真卿的《祭侄稿》,宋朝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这几乎相连的三个朝代,其文化特征分别是:魏晋玄学,唐朝儒学,宋朝禅学。这三个时代的书法艺术特征也被归纳为: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尚意。
《兰亭序》和《黄州寒食诗帖》可供人欣赏,供人临摹。唯有颜真卿的《祭侄稿》,这“天下第二行书”,我却只有崇敬,崇拜,从不敢临习,因为这份文稿的背后血迹斑斑,是在祭奠一门惨烈的孤忠。这样惨烈的祭文,怎么能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那样任人临摹?如果你没有《祭侄稿》的情,就不要去练《祭侄稿》的字。不仅练不出这部贴的精神,也是对书帖者颜真卿的最大不敬。
唐天宝年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颜杲卿之少子、即颜真卿之侄颜季明一直奔走于两地之间,不幸被捕。叛军史思明部兵临城下,要颜杲卿降城,否则将已逮捕的颜季明斩首。颜杲卿断然拒绝,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颜季明被砍首。此后城破,颜杲卿及其一门三十余口被杀。过后颜真卿托人寻得其侄颜季明的首级(身已不见),抚今追昔,悲愤不已,写下了这篇血泪交加的祭文。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
颜真卿是唐朝书家第一位,唐柳公权、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明朝董其昌、直到清朝钱沣、民国谭延闿……都是从颜体起步。唐书尚法,颜真卿的楷书厚重淳朴,大气磅礡,是忠臣义士的儒家文化典范。但在亲人被残杀的现实面前,再有儒家风范的书法大家,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悲痛和冲动。他起草祭文,无意于书法的用笔用墨之规矩,一气呵成。
例如从开篇直到“蒲州诸军事”的三十五个字,前面墨很浓,越写越干越淡,抑扬顿挫。即他没有停顿过,没有中间蘸一次墨。然后再蘸一下墨,从“蒲州刺史”开始,又是三十余字。他最为悲恸的,是写到“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浓墨,大字,可以想像他当时痛失亲人的悲愤。
颜真卿写《祭侄稿》无意成书,却把悲愤之情和刚烈之性淋漓尽致地通过书法表现了出来。这样的书法作品不可能有第二遍,是为颜书孤品。元朝鲜于枢将之评为《兰亭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兰亭序》是江左名士的文人雅集,整篇秀逸典雅;而《祭侄稿》是一部血祭,悲愤难抑,用笔圆健厚重。
值刘晓波罹难,再读颜真卿的《祭侄稿》,对文稿中的血墨淋漓多了一份感受。此后每读到《祭侄稿》,就会令我想到刘晓波,2017年7月13日,又一个让我不会忘却的日子……
民族英魂 文化脊梁
中华民族曾是一个刚烈的民族,孟子就留下“威武不可屈”的遗训。
荆轲刺秦王,他在易水岸告别同仁时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无论他是否能够成功地刺杀秦王,他自己是必死无疑,一去不返。尽管如此,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写下了中华侠客视死如归的壮烈第一幕。
魏晋时期形成了中国史上最为独特的文人羣体,崇尚独立人格,不追逐世俗名利,例如嵇康因为蔑视权贵而被杀,嵇康和阮籍被后世奉为中国文人清廉正直、不畏强权的像徴。魏晋时代提出了“人品”说,独立人格是文化人之首要,之后又延伸出诗品、画品、书品等。王羲之的《兰亭序》就出现在这样时代,独立的人格,方能造就独立的书品,在书法艺术史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同时代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体现了文人移情山水、蔑视强权与官场的独立性,成为中国诗人的楷模——无论文学创作还是艺术创作,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
明太祖的四太子燕王篡位,但想留用前朝顾命大臣方孝孺。新皇帝不仅礼遇、而且亲自说服方孝孺,委任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断然拒绝,当场写下四个字:“燕贼篡位”。燕王问:你这样不想想你的九族亲戚?方孝孺答曰:“便十族奈我何?”最后,燕王将方孝孺的十族、即全家九族和他的学生全部杀害——就为一腔正气,方孝孺放弃高官利禄,付出被杀害本家十族的血的代价。
直到民国时代,1928年安徽大学闹学潮,蒋介石赶去要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交出学运领袖名单,刘不惜杀头风险而拒绝,说:“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蒋骂刘是“学阀”,刘反骂蒋是“军阀”。结果,刘文典被捕入狱——校长替学生坐牢。
今日中国人似乎都学得聪敏了起来,很少会有人为了坚守自己的良知和正义而勇于向强权说不,并勇于为此付出个人的惨痛代价。因为这样做似乎太不值得、甚至太傻了。所以才会形成“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风气和犬儒的文化羣体,挣钱和享受才是硬道理,人格与良知能值几钱?
现在还能找到找到一位方孝孺,皇帝亲自送上的乌纱帽不要,宁愿去上断头台?还能找到一位刘文典,为了不让学生坐牢而校长自己去坐牢?但恰恰是荆轲、方孝孺、刘文典、以及刘晓波这样的孤勇之士,撑起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脊梁。
为民主拓荒 为自由殉道
惊闻刘晓波博士患上肝癌晚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都在等候他还有三年就可以走出铁窗,怎么会突然被宣布,他将要死于狱中?
奔波,呼吁,希望他能够离开地狱,前来德国就诊,德国和美国不仅准备了所有的医疗团队,而且准备了专机前往中国护送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前来。患此绝症,即使来到德国或美国也不可能妙手回春,但毕竟能让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呼吸一番自由的空气,死难于自由之中。
可以想像,如果他来德国,飞机场上将聚集世界各国的新闻社,至少欧美的媒体将会头版头条;如果他在德国死难,他的追悼会上将会有许多海外同仁陪伴他走过这最后一程,许多作家、诺贝尔获奖者将会送花圈,甚至德国总理或外长都会亲临追悼会,他能在柏林的墓园留下一座悲壮的墓碑,“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然而,一切都空。尽管德国、美国两位医学专家亲往中国为刘晓波诊断,确认他身体上可以离开中国前往德国或美国,但所有愿望都被中国政府无情拒绝:刘晓波,必须死在中国!
更令人震惊的是,我在脸书上看到他可能被海葬。我立即留言:即使不葬,也千万千万不能海葬!要为刘晓波留下一具忠骨。德国纳粹时期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奥西茨基被纳粹迫害致死——刘晓波是第二位在囚禁中死难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纳粹还给他安葬,只是墓碑上没有刻上姓名,还逼着他妻子改姓,希望“这个世界永远忘记他”。中共,不见得比纳粹还要无耻。但确实就是那样的无耻,刘晓波的骨灰被迫“海葬”。要让刘晓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个人痕迹,消尸灭迹——华夏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都容不下这一钵忠骨,岂止愤怒与悲哀可言。
刘晓波因为组织签署《零八宪章》而身陷囹圄,他自己也没想到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他获悉时,他哭了,说这个奖不是授予他的,而是授予天安门的亡灵。我想想也是,当年六四大屠杀不仅是血洗中国的一幕,也是震撼世界的悲剧,最负盛名的诺贝尔和平奖却未能反映出这一悲剧。直到二十年后,他们选中了刘晓波:刘晓波不仅是八九学运的主要参与者(历史性),而且还一直活跃在当今中国的维权运动中(现实性)。两者兼有者,似乎只剩下刘晓波这唯一的选择。
当然,谁都没有想到,他的获奖改变了他生命的轨迹,注定他不可能再活着走出监狱大门。因为,这样的人不能留在中国,更不能放到国外。他去世后郭文贵爆料,郭几年前与国安部的一位部长谈到刘晓波时,那位部长就做了一个“死”的手势。郭非常惊奇,问怎么死?枪毙?那位部长笑笑。可见,就在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他背后那双罪恶的黑手已经做出刘必须死在刑满前的决定,只是手段和时刻要算计而已。
刘晓波的墓碑无法竖在他的墓地,却刻在每一位向往自由的同仁心里,与颜真卿的《祭侄稿》一样壮烈,比海天的血色夕阳还要鲜红。
【华夏文摘】2017.08.20初稿,11.05修改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