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刘晓波逝世整整八周年了。

八年过去,世界风云变幻。那年沈阳的病榻与海边的骨灰,仿佛一道苦难与尊严交错的分水岭,把一个时代的理想主义送入更深的历史长夜。而今天,当我们回望他的身影、他的文字、他的坚持,仍有一种沈静的力量穿越封锁与遗忘,触动人心。

他是作家,是诗人,是学者,是异议者,更是一位中国公民。他的一生,是对“说真话”三个字最深刻的注脚。他在《我没有敌人》中写道:“仇恨腐蚀人的智慧和良知……我没有敌人,也没有仇恨。”这是他在法庭上说出的最后一句话,而这句话,却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困境。

万润南先生题词于2009年6月24日

2008年,他与一群有良知的人共同起草《零八宪章》,唿吁实现宪政民主、司法独立、言论自由,为此他被判刑十一年。在一个将“稳定”置于一切之上的体制中,他用十一年铁窗,向世界宣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责任”二字的理解。

他不是一个完人,也不愿被神化。他曾反思过1989年的犹疑,也曾质疑过自己的文字是否真的有力量。但正是这种自省,使他比英雄更真实。他并非凭借愤怒写作,而是凭借信念;他并非为了斗争活着,而是为了人的尊严与自由活着。他用温和、理性、不屈的姿态告诉我们,在黑暗中坚持光,是一种最深的勇气。

他曾说过一句震撼人心的话:“中国要建立民主宪政,需要三百年殖民地。”这句话并非自轻,而是极言其艰难。他深知制度转型之困、国民性之惰、权力惯性之深。我们理解他的悲观,也回应他的悲悯——我们希望通过一百年的艰苦努力,走出另一条道路,完成中国的和平转型与民主化。这不仅是为他完成未竟之愿,更是为了我们自己与子孙后代的尊严与未来。

他死时,孤身一人,海葬于辽东海域。没有墓碑,没有哀悼的仪式。但他留下的,却是整个世界的记忆——诺贝尔奖空椅子、世界媒体的悼念、流亡者的泪水、青年心中的火种。

八年后,今天的中国仍有太多不能说、不能写、不能问的事。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不能忘记那一个敢于言说、敢于写作、敢于拷问的人。

他曾说:“一个自由的中国,一定会到来。”这句话至今没有实现。但它也没有被遗忘。每一个还愿意思考、还愿意记录、还愿意捍卫真相的人,都是这句话的延续。

他倒下了,但自由的火种,并未熄灭。

愿他的灵魂安息,愿更多人继承他的遗愿,在死寂中传播声音,在沈默中点亮星光。

——2025年7月13日

【欧洲之声】2025.07.15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