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屠杀让你与德国产生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那场屠杀改变了刘晓波和刘霞的生命轨迹。刘晓波最后一次入狱后不久,六四二十周年纪念日前后,刘霞为失去自由的刘晓波写了一首诗:“二十年前的那场死亡重又回来/来了又去如同时间/你缺少很多东西但亡灵们与你同在/你没有了日常生活加入亡灵们的呼喊/没有回答没有。”二十年的时间对某些人来说过于漫长,但对刘晓波来说宛如昨日:“二十年前那个伤口还在流血/鲜红鲜红如同生命/你喜欢很多东西但更爱与亡灵们为伴/你对他们承诺与他们一起寻找真相/路上没有灯光没有。”这首诗的最后一段如同刘晓波的墓志铭:“你说话你说话你说实话/你白天说夜晚说只要醒着就说/你说呀说/你在封闭的房间里说你的声音在外面扩散/二十年前枪声决定了你的生命/永远活在死亡里/你爱你的妻子但更骄傲她与你共度的黑暗时间/你让她随心所欲更坚持让她死后继续给你写诗/那些诗行没有声音没有。”(《无题——给晓波》)这样有金戈铁马声音的诗句,让北岛诗歌中浅薄的乐观主义黯然失色。
苦难的试炼让刘霞拥有了某种未卜先知的神秘能力。早在一九九八年,她就写了一首题为《空椅子》的诗:“空椅子空椅子/如此之多的空椅子/在世界各处/梵高画中的空椅子格外诱人。”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九日的晚上,一把空椅子在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为刘晓波而设,从此,空椅子成为刘晓波的代名词。
谁能料到德国会成为刘霞的第二故乡呢?很多年前,刘霞迷上了一九四三年被送进集中营、死于毒气室的犹太裔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夏洛特·萨洛蒙(Charlotte Salomon)。刘霞在诗中写道:“你怀着孩子/还没有睁开眼睛/就被永久的黑暗吞没了/仅仅因为你是犹太人。”刘霞用诗句阐释夏洛特·萨洛蒙的画作:“‘我再也忍受不了这种生活了/我再也受不了这种时代了’/你手中的笔在呼喊/你画中的色彩开始狂暴/笔触粗鲁无矩/在有限的空间里/你鸟儿般自由,在这个秋天的夜晚/夏洛特·萨洛蒙/我难以入睡/关着你驶向集中于的那列火车/呜咽地碾过我的身体/我却拉不住你的手/你的出现让这个夜晚/痉挛并且疼痛。”(《给夏洛特·萨洛蒙》)而关于“恐怖列车”的意象,此后成为刘霞探视狱中的刘晓波的旅途中不断重复的场景:“我必须要每天晚上/听到你的声音/在恐怖之车到来之前/咬碎你说出的每一个字。”(《无法摆脱——给晓波》)换言之,纳粹德国与中国并不遥远,刘晓波和刘霞的命运并不比当年被送进集中于的犹太人更加幸运。大概,这就是经历了纳粹暴政之后痛定思痛的德国人和德国政府愿意救援并收留刘霞的原因吧。
六四屠杀之后,刘晓波和刘霞数十年如一日地与天安门母亲相知、相爱,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刘霞在一首相对较长的诗《戈尔一家》中,描写了纳粹时代一个母亲代女儿赴死的真实故事:一九四三年五月,有人写了检举信,说戈尔家有个女儿是弱智,影响健康民族的生活。于是,女儿被国家强行拖走,九月来了死亡通知,还有一缸骨灰。第二年,周围的邻居却发现女儿在院子里玩耍,原来墓地里埋的是她的母亲。战争结束以后,戈尔先生和他的女儿,继续过着隐居的生活,从不与人结交,生活得像一个过客。那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刘霞,她写道:“我在沉默的人群中迷路了/很多天回不到家……某一天醒来/我拉开窗帘/看到了戈尔太太/一脸温柔地推着童车/在正午的阳光下/在无数次从我的镜头中/逃跑的玉米地里/她活着……我要紧紧抓住闪光的玉米穗子/这是世上最难的事情之一。”是的,丁子霖、张先玲……每一个天安门母亲,都是愿意为孩子而死的戈尔太太,没有孩子的刘霞也是这群母亲中的一员。
【自由亚洲电台】2019.05.09
0 条评论